联系我们
    • 组织关系:
      86929950
    • 党校培训:
      86929950


当前位置:首页  思政教育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刘余莉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二)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17-02-20  浏览次数:30

主持人:您刚刚也提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是要有所借鉴的,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吸取“营养成份”。比如,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简政放权、大道至简。这个“大道至简”,像您刚刚说到的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义一样,这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好的运用,把它投射到我们的治国理政当中。

刘余莉:中国人在历史上不强调复杂。道理虽然很深奥,但是,一定要用非常简单易行的语言表达出来。把复杂问题简化,目的是让听众都能够受益。而西方人做学问的方法是恰恰相反,他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明明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他非要借用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术语,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炫耀自己的学问。好像我们不说一点别人听不懂的东西,就不能够显示自己的高明。所以,从这个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就可以看出,中国古圣先贤的那种存心。老子说了一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意思是说上等的人听到这个“道”,他很有悟性,他一听就能够领略,他就能够身体力行,所以,他“勤而行之”。中等的人听到这个“道”,他想相信,但又有点犹豫,是半信半疑。下等的人听到这个“道”,他觉得这个和生活太远了,谈玄说妙,他就大笑之,哈哈地大笑。后面这句话说得更好,他说:“不笑不足以为道”,意思是,如果你讲的这个“道”没有人去笑话它,肯定也不足以称为“道”。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古圣先贤所体会的“道”,其实是很深奥的,可能不是为平常人所容易知道和领略的。孔老夫子就采取了一个非常平实的方法,他给你讲道,你听不懂,他就给你讲德。讲德,还听不懂,他就给你讲仁,讲仁你还听不懂,他就跟你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直到你能够听懂,并且有利于你的生活为止。孔老夫子从来不谈玄说妙,他都是针对听众的水平,给他们讲不同层次的话。怎么样把这种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地给人揭示出来,这是我们古圣先贤最擅长的地方。

刚才谈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滋养、营养?实际上,说到这个现代化,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西方化,其实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因为西方治理理念有一些看似很先进、很合理,但是深究起来它是有问题的。比如西方突出民主,我们是既讲民主也讲法治,讲依法治国。而依法治国本身又必须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个才是没有弊端的。因为法律再怎么完善,如果没有正义美德的人去执行,这个法律也不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所以,古人说:“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只有拥有正义美德的人,才能制定出正义的法律制度,才能够去使好的制度推行到位。所以,要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再比如,很多人说,中国虽然历史漫长,但是没有提出人权的概念,这是不是就比西方文化落后呢?其实当我们深入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才明白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提出人权的概念。因为它有更先进的理念,已经把人的权利维护得很好了,所以老百姓也没有必要拿着“人权”去和统治者讨价还价。比如说我们中国人讲君仁臣忠,很多人一看到君臣就以为是封建专制的产物,实际上这个“君”就是指的领导者,这个“臣”就是指的被领导者。中国古人认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不是矛盾的、冲突的、对立的关系。恰恰相反,他们是“一体”的关系。什么是“一体”的关系呢?就是谁也离不开谁,是互相感恩、团结互助的关系。所以,领导者要仁慈,要关爱属下,要起到君、亲、师的作用,不仅要领导他、管理他,还要像父母慈爱儿女一样去关心他、爱护他,还要起到师的作用,去教导他做人的道理。一个领导者起到君、亲、师的作用,被领导者对他感恩戴德还来不及,他一定是鞠躬尽瘁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怎么还需要拿着“人权”去和领导者讨价还价呢。所以,中国古代没有人权的概念,不是说没有保护人权,而是已经有更先进的理念把人权保护得很好了。

再比如,我们说民主的概念。我们看西方的选举都是民主选举,西方的民主特点就是选举的民主。而我们中国结合传统文化提出了人民当家做主、协商民主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看到民主选举或者说选举民主,它是有一定弊端的。有哪些弊端呢?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就更明显了。第一个弊端就是以言取人,因为在民主选举中我们都是听候选人的演说来选举他,但是,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有言者不必有德”。所以不能以言取人,习总书记也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但是民主选举就避免不了以言取人的倾向。

第二个弊端,会导致结党营私。因为民主选举是依靠多数人的意志来决定候选人是否当选。《论语》怎么说呢?《论语》告诉我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有很多人都喜欢他,说他好,你要认真地去考察,他们为什么说他好,可能这些人都是他的党羽,他提上去了之后,这些人都同样地收到利益。“众恶之,必察焉”,很多人都说他不好,甚至厌恶他,你也要去认真考察,他为什么被人厌恶,可能这个人廉洁有守,这些人都是贪污腐败,他不愿意和别人同流合污。所以,你不能依靠众人的意思,来决定这个人是否当选。

在《史记》当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齐威王刚刚继位的时候,九年之间,各个诸侯都来讨伐他,齐威王就招来了即墨的大夫,就是即墨的地方官,对他说,自从你到了即墨之后,我每一天都能听到诽谤你的言语,但是我派人到即墨一考察,发现这个田地都开垦得很好,社会治理得井井有条,说明你治理即墨是有功的,这是因为你不会讨好我的左右,所以,才让诽谤的言语传到我的耳朵里。于是,他就重赏了这个即墨的大夫。随后又把阿城这个地方的大夫招来了,对他来说,自从你当了阿地的大夫之后,每一天我都能听到赞叹你的言语,但是我派人到阿地一看,这个田地荒芜,政事都办得不好,而且边境有战争的时候,他一点都不知道,人民也是非常抱怨。为什么我还听到这么多赞叹你的声音呢?就是因为你会讨好谄媚、巴结我的左右,所以他们才说你的好话。所以他就把这个阿地的大夫杀掉了。而且同时,把那些曾经说阿地大夫好话的那些臣子全都杀掉了。这样做之后,齐国上下都感觉到恐惧,人人都不敢文过饰非,做事都力求真实,尽自己的本份,最后齐国得到了大治。

《六韬》上说,如果我们简单把社会大众所赞叹的人称为是贤德的人,简单把社会大众所毁谤的人当作是不贤德的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那些喜欢结党营私的人,就会被举荐出来,没有很多党羽的人就会被罢黜。而那些结党营私、邪曲不正的臣子,把真正贤德的人蒙蔽了,忠臣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死刑,而这些邪曲不正的臣子以虚有的声誉取得了领导的位置,这个国家就免不了危亡了。我们看中国古人,他其实早都看到了民主选举的弊端,所以,他不采取这种方式,是有深刻的道理的。对民主的认识和实践,并不意味着我们比西方人不够深刻,看得没有他们远。

当然,民主选举还会遗漏最上等的人才。比如说我们看诸葛亮,刘备要三顾茅庐才能够请出来,因为这样的人才他不图名、不图利。君主如果不是真正地爱才,为百姓做事,他是不出来辅佐你的。但是民主选举,往往把最高等的人才给遗漏了。

我们再看所谓民主国家的竞选,提倡的就是一种竞争的风气。在竞选的过程中,候选人都是互相攻击的,中国人讲“家和万事兴”,国家的和睦也是需要团结一致的。但是,如果上行下效,最高领导者都是互相攻击,揭发人的隐私,这个社会也就很难和谐了,从而引发对立。

我们中国古人看到了这种民主选举的弊端,才没有采取西方民主的形式。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真深入地思考,不能够说西方的东西就是现代化的标准。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深刻之处,也不是容易领略的。不能够盲目地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主持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而且也是历久弥新、常提常新的。习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您觉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应该做到怎样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刘余莉:这个问题也提得很好。就是我们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搞清楚,我们继承的是什么,我们发展的是什么,哪些地方可以创新?其实在《易经》这本书中,通过“易”字的三个含义我们就可以掌握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易”字有三个含义,第一个含义就是“变易”的意思,告诉我们世间的现象,人、事、物都是变化莫测的,所以你要懂得与时俱进,你要知道要创新。

但是,“易”的第二个含义就是“不易”的意思,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谈创新呢?只有掌握了那个“不易”的、不变的规律的人,他才有资格谈创新。谈创新并不是打着创新的旗帜去胡作非为,走了很多的弯路,交了很多的学费,又给自己找借口说,既然要创新,我们就要交一点学费,这都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而“易”的第三个含义,就是“简易”的意思。刚才我们讲了大道至简,也就是我们创新的结果一定要简单、易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表达出来。比如说我们传统的价值观,我们给它概括为八个字,称为八德,那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每一个德目只有一个字,是简到了一个字,所以易记易行,容易在社会上普遍推行。再比如我们中国人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几乎小孩也都能够记住。所以,它才容易在社会上推行。

我们从《易经》这个“一名三易”之中就知道了,“不易”的是那个“道”、那个规律,变易的是那个形式,是表现的方式。比如说《易经》上有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什么意思呢?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这个规律是不变的。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一样,自古至今都是不变的。我们要继承的是这种规律,这种“道”。什么是可变的呢?我们说“富不过三代”,在古代“富不过三代”,体现了“一阴一阳之为道”的规律,但是在现代社会,可能是“富不过当代”“富不过两代”,这也仍然体现了“一阴一阳之为道”的规律。虽然它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了,但是它没有超出“一阴一阳之为道”的规律。所以,这个规律是不变的,表现形式是可变的。我们要继承的是这种规律性的东西。而我们要创新的是它的形式。

我们简单作一个比喻,比如说这个月饼是我们传统的食品,月饼这种传统食品一直延续到今天,月饼是没有变的,但是,月饼的馅可以随着西方人的口味,新增添一些巧克力味的月饼,还有咖啡味的月饼,这个口味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推陈出新,但是,月饼仍然是月饼,如果你把月饼变成了蛋糕,那就不成为传统食品了。所以,我们从这里就知道了,它的精神实质,它的规律是不变的,但是,它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可以变化的。

《论语》上也记载:“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用麻做帽子,这是属于礼,这是符合礼的规定的。现在改成了用丝帛制作帽子,这是为了节俭,因为节俭,我可以从众,可以把麻制的礼帽,改成丝帛来制。还有一句话说:“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这是说,以前臣子去见君主的时候都是在堂下就礼拜了,结果现在到了堂上才礼拜,为什么变成这样了呢?这是一种骄慢的表现,虽然大众都已经到堂上礼拜了,但是我不能够依从众人的意思,我依然是在堂下礼拜。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礼,它的内涵就是表示恭敬。如果我们把这个恭敬心没有了,虽然众人都这样做,我也不是一味地去顺从。所以我们该弘扬什么,不该弘扬什么,分辨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一定要能够分得清楚。

我们说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一句话从一般意义上说没有错误。但是当在实践中辨别谁有资格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时候,就有问题了。比如说,我对这个经典没有认识深刻,如果我认为它是糟粕,实际上是没有看懂,把没有看懂的东西当成是糟粕去批判,去删改,这就错了。其实在很多的时候,很多人对经典的批判,都是因为没有读懂,把精华的东西,当成了糟粕给抛弃了。所以,我们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要轻言批判,一定要搞清楚我们真正地理解了古圣先贤的深意了吗?

主持人:我们要去继承经典的,要去不断地创新发展,但是创新发展的过程一定是要保留其精华的本质。最后一个问题是,怎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一些难题?

刘余莉:习总书记提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这些有识之士,包括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先生,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了历史,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能够真正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的一本书名字就是《未来属于中国》,这里说不是属于中国的经济、军事,而是属于中国的文化,是中国文化能够统一的时代。在1988年,有一批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开会,面对世界的环境危机、恐怖主义、道德危机,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呼吁:“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夫子的智慧。”这些人都是某一个领域中顶尖的科学家,或者是思想家、哲学家,他们提出这样的论断,都不是偶然的,说明什么呢?说明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解决当代难题提供哪些启示呢?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弟子规》上有一句话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我们都要像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那样,要协和万邦,要和而不同。这个和而不同是什么意思呢?就像一个大花园,有五颜六色的花,他们共同配合在一起,我们觉得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但是如果只有一种花,一个色彩,我们就会觉得很单调,这个就叫“同”。而中国文化恰恰强调和而不同。所以,中国历史上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能够完美地组合成一个大家庭。大家在一起荣辱与共,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相处得和睦。怎么把这么复杂的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处理得如此之好呢?这就是得益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中国文化确实能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启示。在历史上,有明证,在现实中也可以看到。

我们看习总书记在发表2015年元旦贺词的时候,他的办公室的书架显著位置上就摆着一套大部头的书,这部书就是《群书治要》。这部书是唐朝李世民的时候,他派魏征、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来,汇编成的。这部书奠定了唐朝“贞观之治”的思想理论基础,后来传到了日本,日本的天皇把它奉为至宝,让太子、大臣都学习,帮助日本创下了两代盛世。这确实是一部治世宝典。习总书记的父亲习仲勋同志在2001年的时候曾经为这套书题词——“古镜今鉴”,意思是说中国古代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可以为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从政作参考。我相信,习总书记把这一套书摆在书架的显要位置,说明他希望广大领导干部也都能够从经典之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和教训。这也是我们对习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方针、战略非常有信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主持人:今天刘教授作客人民网,和我们分享了很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内涵,我今天也是以非常崇拜的心情一直在聆听刘教授的话语,我觉得说得很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忘,尤其是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牢铭记在心里面,让它能够一直传承,灿烂地发展下去。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建思政网 地址:浙江杭州下沙学林街280号  邮编:310018
Copyright 2015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技术支持:苏迪科技 ICP备案号:浙ICP备05013608号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