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夏宝龙提出了高校工作“十要”,为加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指明了方向。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张彦 作为我省目前唯一一所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院校,浙江大学的担子不轻。学院化压力为动力,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工程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王来法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帮助学生立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标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办好,而是怎样才能办好。 高水平高校建设要奋起直追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徐小洲 省委书记夏宝龙提出,高水平高校建设要奋起直追、大步快进。 特色取胜,弯道超车, 开拓我省高教发展“制高点” 浙江大学教授 方展画 重点高校怎么建设?首先应该是“特色取胜”。高校不能片面追求“高大上”,不能单纯讲“指标”,不能陷于“攀比”的发展误区之中。“个性化”、“多样化”应成为重点高校建设的最主要的价值评判,也应成为行政推动的最重要的建设导向。高校发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体现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等深层次的制度创新上。重点高校的特色需要有顶层设计,整体设计,渗入学校的方方面面,需要围绕着新的理念和模式推出新的制度加以切实的保障。 立德树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浙江大学教授 苏德矿 高校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和独特战线,必须坚决守住、牢牢守住。这是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关键是如何守住?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贯穿于一线课堂中。习总书记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投身“五水共治” 培养水利情怀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 陈晓东 夏宝龙书记提出,各高校要投入到剿灭劣Ⅴ类水的行动中去,并向全省再次发出了动员令。作为我省唯一的水利类本科院校,又是“五水共治”的技术支撑单位之一,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积极响应省委号召,迅速动员起来,投入到剿灭劣Ⅴ类水的实战中。 努力集聚农林高端人才 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浙江农林大学人事处处长、教授 童再康 夏宝龙书记提出,要建好用好管好高校教师队伍。浙江农林大学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新举措,努力集聚农林高端人才,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一年多来,在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研究中心主任、钱江特聘教授 骆建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高校的培养目标,即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围绕的核心,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的规格。确定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运行过程。运行的关键是“贯穿”,其含义是结合、穿过、连通的意思,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教育教学、贯通到教育教学首尾、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去。 自觉把“育人”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 浙江工业大学国家“千人计划”人选 车声雷 坚持服务宗旨 突出实效特色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副院长 戚栋明 服务社会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历史使命。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着重围绕“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三改一拆”、“两化融合”、十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等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强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分类服务求实效。针对产业、企业的不同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专业服务。 浙江树人学院 专业负责人、教授 朱红缨 浙江树人学院在家政与养老产业领域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培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影响力、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学院承担了浙江省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培训联盟理事长单位工作,三年多来,搭建了宁波、衢州、温台三大分中心,形成了相互促进、层次明确的“1+3”协同工作机制,以浙江树人学院为主联合加盟学校,采用“双轮驱动”方式,“培养学院专才、培训社会人才”,共开设家政服务、健康管理、康复治疗技术等13个培养方向。通过组织协同创新,结合学科融合、政策绩效、企业转型升级,围绕在人才培养培训的核心突破口,回应和解决家政与养老问题。
2月28日下午,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和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召开座谈会,11名高校教师围绕贯彻落实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各自学科领域工作畅谈感想,就办好高校思政理论课、加强高校育人工作、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坚持马克思主义方立场,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完善二级学科方向,建立研究团队,开展针对性研究。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明确研究主题,产出重要成果。转向和关注学科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相结合。学科建设要服务于教学过程,要鼓励教师将自己的前沿研究应用于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学科建设要服务于浙江建设,目前学院积极参与“八八战略”、“四个全面、“拆治归”、“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省委省政府重点项目的课题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系统,教师是它的主体,学生既是它的客体,也是它的主体,教学的内容、形式(包括方式、方法、手段)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系统。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工程,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全面协调持续地推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春天已经到来,但依然春寒料峭。教师数量短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不够积极、教学内容和中学重复等问题亟需解决。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几点建议:要做好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去”,做到全员参与、人人受益、服务社会;组织全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竞赛,并将竞赛成绩纳入高校教学考核体系;加强高校思政课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推广使用;加强高校思政课互动教学法的研究和推广。
首先要处理好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解决好我省高等教育奋起直追的“动力”问题。要厘清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高等教育各个类型与结构来适应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对重点高校建设、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上有一个长远的谋划考虑。还要解决好怎样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的问题,在推进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不能盲目地与北京、江苏、上海等省(市)指标进行对比,而应根据不同城市、不同高校的特征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推进教育国际化也不仅仅在于中外联合办学,要研究未来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如何发展。
浙江高等教育奋起直追,还要解决好如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问题。当前,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解决好资源瓶颈问题,一是新经济依托的科技问题,即科学技术能否转化为经济效能。二是瓶颈技术人才问题,即高等教育能否培养数以亿计的,管用能用的技术型与创新型的拔尖人才,浙江高校在这些方面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特色”从何而来?学校在寻找“特色”时总是基于自身的条件和优势,采取的方式是“放大”或“强化”,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法,甚至不是最佳的方法。浙江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为重点高校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机遇,重点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尤其是要创造条件努力实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新战略,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专业结构,实现弯道超车。
高校之本在于人才培养,重点高校必须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己任。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远远不能满足强国战略的需要,教育教学模式陈旧,建设重点高校理应对“钱学森之问”作出回应,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上“趟深水区”,
“啃硬骨头”,成为教学改革的引领者。
几年来,我把育人放在和教学一样重要的位置上,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我希望能把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渗透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奋发向上。我利用微博平台,开展师生互动,耐心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和疑问,引导考研学生或学习好的学生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和解答,搭建了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学校限制,只要有兴趣,人人都可以参与讨论的平台。
我认为,高校不仅要做好“高大上”:培养优秀的硕士、博士、博士后;申请国家基金,发表sci论文,创造科技成果,推动生产力发展;请专家来学校演讲,介绍科学前沿。也要做好“低小下”:培养优秀的本科生;研究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编写优秀教材;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中去,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生活动,与他们探讨人生,交流学习经验与方法。
思政工作融入专业教育。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我认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和专业培养结合在一起,对于即将从事水利行业的学生,首先要了解水利的形势。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中去,这是融思想政治工作于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二课堂培养学生水利情怀。作为一所水利院校,积极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五水共治”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学生参与这些项目,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培养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涉及五水共治、水土保持、防汛避险知识等,充分体现水利特色、水院特点。
坚持“三个统一”:“统一思想”,树立“千难万难,有了人才就不难”的人才观;“统一部署”,成立高层次人才引进领导小组,“一把手”任组长,由人事处高层人才引进办公室统一部署;“统一标准”,按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一流学科平台以及重点建设专业等要求,制定目标人才标准。
全面支持高层次人才工作,发挥学术引领作用。聘请高层次人才担任重要创新平台、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学术团队建设中,高层次人才要担任好青年教师的学术引路人;吸收高层次人才参与学术管理。
构建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人事部门以“店小二精神”服务人才,切实解决学术团队人员编制、实验室建设、研究生招生、科研平台建设等实际工作问题;学院或创新平台作为用人部门,做到与引进人才心连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模式,是一个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模式的创新。我们要按照这个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克服一些高校忽视甚至轻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进一步改变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甚至以错误言行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倾向,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
在我看来,“教书”与“育人”就像吃饭和喝水,是培养小孩长大成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如果把“教书”(专业教育)比作吃饭,“育人”(思想品德教育)就像喝水一样,哪个都不能少。
如果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学生线的工作比作给学生喝汤,当然要追求“春风化雨、雨露滋润”般的自然、亲切。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的专业教师,如果能自觉地把“育人”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甚至可以比辅导员还要大。
我自己的做法是,上课时讲到产业、经济时,我会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讲到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时,则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把我国的材料领域推进到世界前列。平时在指导学生做实验、讨论数据、开组会的时候,会一遍遍地向学生强调,绝对不能做数据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的事情。我的团队有30多名研究生,从入学开始,我会和每个研究生深入交谈几次,谈人生规划、谈专业发展方向、了解他们的想法,确定和指导研究课题,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将个人的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做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主动服务谋长效。一是主动出击,推动建立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二是积极谋划,成立“科技服务中心”,先后在绍兴市等地建立了13个技术转移中心;三是政策引导,优化内部管理制度,对参与科技服务的教师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发挥特色创高效。站在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充分发挥纺织服装(丝绸)等特色优势学科以及这些学科与我省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优势,积极参与重大项目研发,推进地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提升。
协同创新,解决家政与养老问题
联盟积极发挥联系社会的职能,搭设交流与展示平台,建设了网站、开通了网络交流QQ群、开办了联盟刊物共出29期简报、接待联盟各单位交流80余次,2016年我省共有71家家庭服务企业进入全国“千户百强”之列。三年多来,通过组织协同创新,结合学科融合、政策绩效、企业转型升级,紧紧围绕在人才培养培训的核心突破口,来回应和解决琐碎而复杂的家政与养老问题,从而基本实现了:面向服务的人才培养,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面向管理的人才培养,能符合企业转型的需求;面向专业的人才培养,能符合学科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