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4月2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党支部精心组织支部成员和党史课程组教师,深入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带领青年学生开展了“一线场馆”党史故事讲解、“一手调查”集体备课优化、“一系列”红色资源利用活动,真正把“大思政课”讲得“亲”“活”“实”,持续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示范专业式讲解让课程实践“亲起来” 展厅前,吕灏老师为大家示范专业的“一师风潮”故事讲解,师生们围成一圈,认真观摩。学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习社的同学和入党积极分子代表主动开展讲解展示,或紧张中带着激动,或青涩中带着自信……“做到熟悉稿件就可以游刃有余,还要捕捉受众的兴趣点,反应灵活拓展延伸”“要像朗诵一样,要注意语调、重音、节奏、吐字归音,用真情实感表达”吕灏老师亲切耐心地挨个点评指导。大家跟着馆内的讲解员学习,聆听一个个党史故事,深切感受百年党史“建党开天辟地——新中国成立改天换地——改革开放翻天覆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路走来的光辉历程。大家时而驻足品读,时而低头细看,认真瞻仰展厅内一个个浮雕、一幅幅展板、一件件物品,详细听取那背后一段段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体验反馈式研讨让集体备课“实起来” “你们今天化身党史讲解员,从这样的课程实践中收获了什么?有什么好的建议?”“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如何设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一个个党史故事里领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尤其是达成‘广大青年认同并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的目标?”“课前党史故事讲解分享、讲解和研讨案例、经典片段情景展示等,你们更喜欢哪种党史课教学方法?理由是什么?有其他好的建议吗?”在展馆的红色研习室内,师生围绕一个个提前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坦诚畅谈。秉持铸魂育人使命职责,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成长特点,党史课程组旨在通过心连心、实打实的集体备课丰富和优化教育教学模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增强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现场打卡式教学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走进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参观,师生们在“党史”课程上学习的“一师风潮”“衙前农民运动”“于子三运动”等熟悉的党史信息展示在眼前。这也是课程实践“打卡”的第一站,依托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牵头的杭州红色博物馆联盟,党史课师生还将陆续组织打卡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杭州青年运动史馆、小营·江南红巷等39个红色站点。通过充分利用、活用、巧用身边的红色资源现场打卡,将本地红色资源转化为活教材,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杭州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史,赓续革命血脉,继承红色基因。大家结合“八八战略”20周年,在相关展板前仔细聆听老师专题讲解,深刻领会浙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绩,深刻领会青年学生肩上沉甸甸的时代责任。 这是一次基层党组织的特殊主题党日活动,也是一次移动的思政课堂、师生共研的集体备课、实践合作的校馆共建,更是一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大思政课”。师生们纷纷表示,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相长,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模式,把课程实践、集体备课搬进实践基地,创新理论学习,突出实践导向,不断深化开门办思政课,积聚社会力量和红色资源蓬勃的思政活力,高标准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题教育献上一份高分答卷。